益生菌
未来的关节健康守护者

Date:2023-02-21

01

 

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为46.3%

 

关节炎可以分为两大类: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炎,OA),以及自体免疫引起的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银屑病关节炎等)。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又名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是指关节表面的软骨失去弹性,使得软骨下方的骨质受力增加,从而造成关节磨损加速、变薄,关节间隙变窄。

 

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其病因不清,除了与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以及体质(BMI>30)、遗传有关,还与过度运动(马拉松爱好者)等因素有关。

 

图片

 

根据北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联合开展的《中国40 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状况调查》(2015年发表)研究显示,中国40 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总体患病率为46.3%。随着年龄的上升,患病率有上涨的趋势。

 

图片

 

02

 

中国超600万人受“类风湿关节炎”困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变形。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多在中年发作,女性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我国发病率约为0.36%。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 年全球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人数为 3980 万人,中国约 600 万人。预计到2025年,国内发病人数将达620万人。

 

图片

 

RA 目前无法根治, 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包括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同时结合关节锻炼与保护等预防措施,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03

 

肠道菌群失调,或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

 

在人类的肠道中定植着30-400 亿万的微生物,如人的肠道、皮肤、肠道粘膜表面和口腔等,而肠道菌群就是在肠道中的微生物。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肠道菌群对于多系统功能都有影响,参与了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疾病的发病,还包括一些自身免疫病发病,这其中就包括了类风湿关节炎(RA)。

 

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然而若长期大量摄入单一营养成分会导致有害菌及一些中性菌比例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菌和肠乳球菌等益生菌数目减少,给RA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图片

 

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华大基因联合报道,RA患者口腔和肠道中的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出现了菌群失调,普雷沃氏菌、卟啉单胞菌、拟杆菌等显著增加,但菌种丰富度却出现下降,使用药物治疗RA后失调得到了部分缓解。这证明菌群变化是RA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且这种紊乱可能是导致RA易感性和严重程度增加的推手。

 

肠道微生物通过何种机制影响RA发病概率?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影响Treg细胞的形成及分化,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分化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诱发RA 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04

 

益生菌的又一应用方向——类风湿关节炎

 

目前,益生菌作为类风湿关节炎预防或治疗的一种潜在方法,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但其作用和机制正不断被揭示。

 

在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益生菌的使用改善了临床表现,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增加了调节细胞因子。例如,鼠李糖乳杆菌GG 活菌和死菌对T 细胞依赖性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小鼠模型中,瑞士乳杆菌SBT2171 的体内感染阻止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

 

另外,针对益生菌在治疗炎症和免疫缺陷疾病方面的疗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补充特定益生菌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缓解症状。

 

在实际临床上,Alipour等选取30 例患病1 年以上且年龄20~80 岁的女性患者进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与安慰剂组相比较,口服补充干酪乳杆菌01(10^8 CFU/g)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关节肿胀指数、整体健康评分和疾病活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跃度显著下降,细胞因子IL-10、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地,Zamani等将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冻干粉混合制成胶囊(2×10^9 CFU/g),给6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日服用,8 周后与安慰剂组比较,补充益生菌可改善28 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此外,血清胰岛素水平、稳态模型中B细胞功能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利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重建肠道正常微生态正在成为治疗RA的新策略之一。

返回列表